当前,世界和亚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但是,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国际合作没有止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的政治互信、经贸往来和法律交流日益增强。如何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共同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关乎地区发展,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世界未来。在此背景之下,2020年12月26日下午,亚太国际关系与国际法治年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725会议室成功召开。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的模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亚太法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建的国际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年度盘点研讨活动,深度交流亚太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法治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以加强进一步的合作与发展。 出席此次论坛的校外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米良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赵骏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王江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周喜梅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周梁云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赖华夏助理教授。出席的校内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院长陈岳,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宋伟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王星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亚太法学研究院院长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教授,亚太法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漪青,法学院国际法教研室主任余民才教授、法学院张文亮副教授、法学院刘洋助理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杜焕芳主持了开幕仪式,指出“亚太命运共同体关乎世界未来”这个大的会议背景,并介绍了线上和线下的校内外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院长陈岳和中国人民大学亚太法学研究院院长韩大元先后致辞。陈岳教授指出本系列论坛创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政治学和法学学科的交流和交融,当今世界存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将法学和国际关系以及政治学各个方向联系起来。韩大元教授对此作了补充说明,指出国际政治和法律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以开阔的视角看待二者间的关系,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在人类文明不确定时,国际政治和法治如何解释这些现象,为新秩序的构建做出贡献。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许利平和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王江雨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了主旨演讲。许利平教授围绕“后疫情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合作”主题,从东南亚各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疫情期间东南亚各国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后疫情时代中国和东南亚合作的挑战和机遇五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王江雨教授从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角度审视了中美贸易战,指出应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待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结合,进行交叉分析,将学术研究分析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建议。
第一阶段研讨主题是“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法治”,由陈岳教授主持。宋伟教授以“世贸组织的司法化和过度的司法化”为例探究了国际法核心目标是维护正义还是促进合作,强调政治协商和司法仲裁的平衡。王俊生研究员认为半岛局势的变化是一种秩序的重构,仅双边对话难以解决问题,在继续推进美朝直接对话的情况下,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同时也对中国介入的契机和方案进行了分析。赵骏教授从历史、现实、发展的维度探讨了“大变局与国际法”一题,提出了疫情下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探讨了数字贸易方面的挑战和应对。余民才教授分析了美国海上霸凌主义的长臂管辖,指出中美两国需要加深相互理解和合作。赖华夏助理教授对这一单元的主题发言进行了评议,指出亚太国际关系与国际法治需要放在政治与法律这个更广泛的角度来分析,要从多元视角理解国家利益,理清地区和全球的国际秩序,加强对国际法与国家建构方面的研究。
第二阶段研讨主题是“国际秩序中的亚太与区域”,由米良教授主持,他针对东南亚多元宪政制度,对泰国、缅甸和越南等国的宪政情况进行了分析。周漪青副院长分析了新国际政治形势下的东南亚关系,简述了东南亚发展史以及东南亚各国对中美两国之争的态度,指出湄公河问题将会成为南海问题后的另一个焦点。王星宇教授分析了菅义伟内阁对中日关系的态度的转化以及解决问题方式的变化。周喜梅教授从法律文化角度对东盟国家进行了总体分析。刘洋助理教授从法律的角度评价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中国在亚太的利益。张文亮副教授对第二单元的专家发言进行了评议,强调各国应当了解共同利益点,追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而获得最大的参与度。 论坛的最后,杜焕芳教授总结这次会议不是结束只是开始,同时对参会嘉宾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指出应当进行类似讲座、论坛的常态化建设,不仅包括小型会议,还有更高级别的大型会议,特别是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探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跨学科发展。
(编辑:刘青瑶 摄影:高博)
|